第(1/3)页 张永大惊,便极力怂恿正德帝亲自去抄刘瑾的家。在刘瑾家,正德帝亲见搜出的皇帝印、穿宫牌、龙袍及衣甲武器等等违禁品,还发现刘瑾常拿在手的扇里,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,这才勃然大怒,立刻下令把刘瑾关到诏狱。 各有关部门会审刘瑾后,将之凌迟处死。 而经刘瑾改变了的法制,被全部恢复过来。 …… 刘瑾服刑时,有三名行刑手轮流行刑,按照大明律法,凌迟者须剐3357刀,一刀剐下一薄片肉,刀刀不得触及要害。 三日之内,犯人血肉模糊,渐渐不成人形,但不得咽气。因为是公开行刑,围观者甚众,其中很多是携钱而围观。 凌迟之刑执行的第一天,豹房之中的正德帝面色沉郁地抚摸着手里的小竹筒,取出里面的两只玉簪轻轻摩挲。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,眼睛微红。额上的青筋因用力而暴起。 他这时终于回过神。 从刘瑾家中搜出的这两枚玉簪,才是使他最终失控,对刘瑾痛下杀手的最后一根稻草。 自己还是太稚嫩了。 这帮老奸巨猾的混蛋,凌迟了一个刘瑾,立下了一座丰碑——谁敢再帮皇帝对抗文官集团,就要想好和刘瑾一样的悲惨下场! 这场旷达几年的斗争,他这个皇帝输得彻彻底底。 他失去了唯一的子嗣。 失去了心爱的女人。 也失去了忠心耿耿卖命、替自己对抗文官集团的马前卒。 这个羊脂玉的玉簪,就是出于他手。 当年阴差阳错,他与太皇太后特意留在宫中的刘雪绛有了亲密关系。 清醒的时候,他惶恐得不知道该怎么办。 刘雪绛不愧是比他大一岁的阁老之女,并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,反而忍着眼泪很快回过神,轻声吩咐他爬窗逃走。 事后,回过神来的他趁没人的时候找刘雪绛,表达了想要负责的态度。 刘雪绛却坚定地拒绝了他。 “皇上大婚在即,不要再节外生枝了。此事就当没有发生过,大家都不要再提起。” 他当时也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少年,并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么棘手的事。 太后名义上是他亲生母亲,可实际上待自己并不亲厚,不可能与她商量这件事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