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1章:布局-《消失的古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而当时的战国时代流行的又是什么呢?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大家也都有些明白了,不然前面那么多,唤灵也算是白说了。

    风水一词在大家的脑海里转了好几圈,这才由那位风流少年说出了口。

    站在树下的唤灵由于树阴的关系,脸色晦明难辩,他道:“那时候的风水比起后世,确实最为兴盛,而诸君在选择陵墓之时,都有一个相同的观念‘依山造陵’。

    自春秋始,就已经开始兴了。

    诸候的墓地不是背山面河,便是面对着视野开阔的平原,有的君候为了彰显自己,特别把陵墓选建在山巅之上,以便突出自己生前的崇高地位,以及那缥缈的皇权威严。

    至秦公墓时,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,有‘葬西山’,也有在陵山。再到战国之时,秦公墓依旧承袭‘依山造陵’,而成其典范。

    秦始皇帝陵也有‘依山造陵’这个观念在其中,其后背靠的是骊山,面前摆着的是流动的渭水河流。

    你们看地图就会知道,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,山势起伏,层峦叠幛。

    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,这段山脉左右对称,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,站在陵顶南望,这段山脉又呈弧形,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,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。

    如此浑然天成一体的陵墓,他的景致也是不凡的。

    一座合乎晚辈居东礼制,又达到了‘依’山造陵的效果。不可谓不美也。”

    中规中矩的答案,想再多听点儿都没有,倒挺让人郁闷的,不过人家肯免费说东西,他们也该知足了,从一开始的一无所知,到站在陵墓往四周看,好像已经掌握陵墓格局了,心里就挺满足的。

    想是这么想,可要是能再多听一点儿,那也是真的,望着眼巴巴的几个人,唤灵却是不打算再说了。

    不过有一些事儿还是可以一提的,“这样耗费无数人心血所修建的古物,即使不了解其过往痕迹,也当珍惜,因为他们的生命也是在无形之中慢慢的流逝的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