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54 柿子树、小猫刀-《大清话事人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次日,细雨绵绵。
    郑春寿走出屋子,心情颇为复杂,默念:
    别了,大别山!
    这将是他最后一次打量熟悉的家园。
    院子里种着两棵树,一棵是柿子树,另一棵还是柿子树。
    沉甸甸的柿子挂在枝头,大部分果子表皮泛青黄,少数微微露出了红色。
    成熟在即。
    不过,
    自己没有机会品尝这一季甘甜的柿子了。
    义父临终前的嘱咐他没忘记,定居金寨后就在自家院子里移种下了两棵柿子树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柿子树,耐旱耐热。
    不论是南方北方、山地平原、沃土瘦地都能生长,生命力极其顽强。
    特别高产,一树能结上千斤。
    树龄高达 300多年,比煌煌王朝的命都长。
    更难得可贵的是,几乎不需要伺候。
    不吃草,也产奶。
    柿子是水果,更是粮食。
    年景好的时候,精打细算的主人会晒成柿饼藏起来,备荒。
    年景不好的时候,富含糖分和维生素的柿子就是正经的口粮。
    很难想象,
    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“穷人专属铁杆庄稼”。
    生命力强,高产、长寿、有营养,无需投入却大量产出的一种植物。
    柿子,能活穷人命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离开时,他没有锁门。
    人不在家,门是锁不住的。不如敞开,欢迎八方来客。
    “小橘,走。”
    郑春寿拍了拍车上的口袋,示意蹲在屋檐下的宠物赶紧上来。
    “喵~”
    体型庞大的橘猫灵巧的窜上板车。
    板车瞬间一震。
    拉车的驴茫然抬头,不知刚才发生了什么。
    细雨绵绵,众人沉默步行。
    橘猫似乎意识到了此行是背井离乡,而不是一次玩耍,它突然起身,昂起脑袋,左右张望。
    片刻之后,窜下车,一溜烟跑回了它熟悉的窝。
    在泥泞地面留下一串浅浅的梅花脚印~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小橘,走啊。”
    然而,
    素来听话的宠物这次却不打算再听从主人的指令,庞大的身躯蹲在墙头,眼睛瞪的溜圆。
    它,不想走了。
    一老汉劝道:
    “春寿,走吧。”
    “大别山不缺吃喝,猫自己能活,说不定比我们活的还舒坦。”
    郑春寿擦了擦脸上的雨水,扭头跟上了队伍。
    出了村口,即将拐弯时。
    他忍不住扭头望了一眼。
    只见自家的篱笆墙头长满了猫,村里所有的猫都来了,蹲了一排,静静目送主人离开~
    身后是两棵火红的柿子树。
    从今日起,金寨村属于猫了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六安州,霍山县城,
    城门外远远走来了几个衙役。
    负责城门的绿营把总瞅了几眼,皱眉道:
    “好像不是咱们县的。”
    另一兵丁:“说不定是州城下来的。”
    郑春寿带着两年轻汉子身穿皂服手按刀柄,昂首阔步,目不斜视径直从错愕的把总身边走过,一直走到城门洞里。
    “动手。”
    猝不及防的兵丁被砍翻一片。
    见势不妙,把总纵身一跃,跳进护城河里躲过一劫。
    远处,
    上百号人举着刀枪呐喊着冲向霍山县城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霍山城内有兵丁 200余人,另有弓手、衙役 100人,压根没来得及集结就被各个击破了。
    金寨村众人仅仅砍死二十几个敌人,就顺利地控制了县城。
    郑春寿还算冷静:
    “你们几个,控制粮仓。”
    “你们两家人负责收拢兵器,尤其是火器。”
    “告诉城里百姓不要慌,我们是义军,只杀恶官,不杀无辜百姓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县衙内,
    众人一边狼吞虎咽,一边听他安排。
    “缴获的火绳枪发给女人和孩子用。”
    “春寿,村里没人会使。”
    “我会。从现在开始,我们就是军队了,大家要学着听号令、学着排兵布阵。”
    “春寿,我们打什么旗号?”
    “白莲义军。目前军队人太少,得派人出城募兵。不过千万不要找一个村的熟人,募兵也不必太多, 100人差不多。告诉他们,当兵就发饷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